伟德网站是多少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ENGLISH 聯系我們 吉大主頁

科學研究

劉德斌:再探“曆史路徑”,拓展國際關系研究

發布時間:2019-09-04  點擊:


826日上午,吉林大學曆史學與國際關系學教授、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劉德斌在我所就曆史學中的“國際關系”研究問題進行講座。 

劉德斌教授長期從事國際關系史和國際關系理論研究。講座從冷戰結束近三十年來中外國際關系學者對經典範式“西方中心主義”視角的反思與理論進展切入,探讨了拓展國際關系研究問題、領域和路徑中,曆史學視角已有、進行中及可能的貢獻。

 講座分為三個部分。劉德斌教授首先從研究者需要從世界曆史理解國際關系問題,重新定位中國和世界關系的宏觀路徑出發,提出了曆史學科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基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回顧了巴裡·布贊(Barry Buzan1990年代以來通過拓展世界曆史包括非西方曆史的基礎,重構國際關系理論的努力,及至二十年後與阿米塔夫·阿查亞(Amitav Achaya)合作推出了《全球國際關系學》。劉德斌教授提出曆史學的視野不僅是消解國際關系理論“歐洲中心主義”的可行路徑,而且是重構國際關系理論的有益方法。

 在此基礎上,劉德斌教授結合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動,評述了晚近國際關系研究進展對曆史學的影響,以及兩學科間長期偏見造成的制約及其後果。由此提出從問題出發進行跨學科對話,從而形成融合的基礎,并兼顧本學科共同體的側重點。他以國際關系史研究為例做了闡發。

 

 再次,劉德斌教授從三個方面讨論了晚近國際關系研究的問題轉向進程中可以拓展的研究領域。他指出,曆史學的長時段視野、超越現代民族國家和現代國際體系為理論出發點的視角,以及利用檔案文獻進行研究的基本功,都可以并應當成為國際關系研究新的突破點。

 具體涉及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第一,從曆史變遷的視角看,研究者應對部落、族群、城邦、帝國等現代民族國家之外的國際關系行為體給予更多的重視。晚近一大批國際關系研究者轉向族群政治研究,并出版了豐碩的成果。相應地,作為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政體同樣值得國際關系研究者重視。當今任何國家發展都與帝國相關。尤其是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研究,值得曆史學和政治學之間不同思路的聯系與碰撞。聯系當下,劉德斌教授指出相關思路同樣有助于理解西方各國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體系等全球性問題上分化的态度。

 第二,與前現代世界體系的曆史遺産相關,現代國家構建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劉德斌教授在其2015年發表的論文中劃分了“已構建國家、再構建國家、構建中國家”。晚近正在此基礎上一方面進一步讨論各類國家的變遷及對當代國際關系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回顧曆史遺産對當下國家構建、國際關系,乃至全球政治、經濟觀念、行為和結果的影響。

 第三,從國際關系變遷和世界史研究反觀近代以來中國,有益于中外研究者突破陳見,更深入地理解近現代中國的變遷。

 最後,劉德斌教授總結提出,第一,曆史學界對國際政治的關注由來已久,随着研究進展亦張亦弛。第二,曆史學中的“國際關系”沒有拘泥于國家之間的關系,而是把社會之間的互動也加入進來,豐富和拓展了“國際關系”的内涵。第三,曆史研究承認國家的多樣性和帝國與現代國家的共時性。第四,對西方和非西方的認識,實際上受到多方面因素和趨勢的影響,是不斷變動的。第五,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曆史研究應與國際關系研究形成互動,由此才能更深入準确地解讀世界體系的重構。

 講座結束後,劉德斌教授就全球史與國際關系研究、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概念構建的意義及不足、帝國曆史遺産對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影響、如何化解曆史情感的負面影響走出和解之路、當代世界共産黨的中國認識、解釋變動中的“西方”和“非西方”體系過程中理論的普适性與地方性的平衡等問題,同本所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熱烈且深入的交流。



 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主持了講座,并聯系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對劉德斌教授的講座進行了評議和總結。

 作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系列講座之一,本所全體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

 

Baidu
sogou